“别怕,叔叔马上帮你拿下来”,消防员一边轻声安慰,一边用口罩蒙住女孩的眼睛。眼前的6岁女童嘴唇被电动指甲刀死死“咬”住,刀片深陷进肉里,每动一下都疼得她直掉眼泪。这样的场景,近年来已不是第一次出现——从四川泸州到上海浦东,从广东中山到云南昆明,电动指甲刀伤人事件频频登上热搜,背后暴露的不仅是儿童安全问题,更是一场关于产品设计缺陷与家长疏忽的警示。
2022年4月,四川合江县一名女童因好奇将电动指甲刀贴近嘴唇,瞬间被夹住上唇。消防员发现刀内竟装有锂电池,稍有不慎可能引发燃烧,最终耗时1小时用角磨机磨开塑料外壳才脱险。相似的剧情在2023年上海浦东重演:3岁男童下唇被卡,救援人员尝试多种工具未果,最后动用电动剪扩钳才破拆成功。更揪心的是云南昆明一名女孩,舌头被卷入刀片与传动轴之间,消防员不得不将孩子紧急转送医院,在麻醉状态下才完成救援。
这些看似“温和”的电动工具,实则暗藏杀机。记者调查发现,市面上多数产品缺乏童锁设计,开关按钮往往与刀片开口相邻,儿童稍一触碰就会启动。上海黄浦消防曾拆解一款常见电动指甲刀,其内部刀片每分钟旋转高达6000次,“别说皮肉,连硬质塑料都能削成粉末”。而部分家长仍存在侥幸心理,认为“孩子以前自己用过没问题”,直到意外发生才追悔莫及。广东中山一名10岁女孩就因把玩时误触开关,嘴唇瞬间被夹,最终需要医生滴注麻醉药配合消防破拆。
在惊心动魄的救援现场,消防员的“温柔战术”成为关键。他们总结出一套“安抚-防护-精准破拆”的流程:用衣物遮挡孩子视线减少恐惧,全程轻声细语分散注意力,再根据器械结构选择破拆点。阳江消防员曾为解救一名3岁女童,边唱儿歌边用微型切割器作业,整整3小时保持同一姿势直到成功。这种刚柔并济的救援方式,既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,更考验临场应变的人性化关怀。
专业人士指出,预防此类事故不能仅靠事后救援。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接诊的外籍女童案例中,电动指甲刀完全夹住嘴唇导致常规方法失效,最终耗时2小时才由消防与医生联合取出。这提醒家长务必将电动工具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,同时选择带有安全锁的产品。毕竟,再及时的救援也抵不过事前防范——当好奇心遇上高速旋转的刀片,往往只需一秒就会酿成终生遗憾。
